通联社区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转业军人的深山养蜂基地

向下

转业军人的深山养蜂基地 Empty 转业军人的深山养蜂基地

帖子 由 嘟嘟的妈咪 2015-03-16, 8:10 am

转业军人的深山养蜂基地
记者:陈娟 张云海 报道
杨绍位是一名有着25年军龄的转业军人,五年前,他从部队退下来后选择了自主择业。他的退休生活可没有闲着,依然有着满腔的热血,他和妻子把城里的家搬到了家乡蒲川乡户弄村,在深山中研究起了野生蜂种的繁育养殖。
解说:沿着崎岖的山路,记者终于来到了老杨的养蜂厂,这个建在深山里的养殖基地着实让我们震撼了。基地里的养殖棚里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众多的蜂箱,而且很特别,比我们平时见到的蜂箱小了许多。老杨告诉我们,一个蜂箱里就住一只蜂,是培育蜂种的。蜂箱是老杨精心设计的,有供蜂王休息的地方和活动、晒太阳的空间,还有容量精准的喂食器。在惊蛰节令过后,蜂王们开始苏醒,这个时候就要把蜂王移植到老杨精心设计的“小套间”里了。
【采访同期 转业军人 杨绍位
(蜂种)越冬是在其它地方,进行了恒温、温度的一些调试,环境(要)适合过冬。今天是惊蛰第三天,(土蜂)就完全可以移植放放入地下。】
今年,老杨的养殖基地里一共培育了近3千只蜂种,别小看只是几千只的规模,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。都是葫芦蜂、七里蜂、土蜂、黄腰蜂这些野生蜂种驯化培育出来的,特别是葫芦蜂王的培育,可是独家秘笈。老杨说,他做蜂种培育的初衷,就是觉得家乡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发展野生蜂的养殖,农民群众只用把蜂种放在房前屋后或者山林里,后期不用任何管护和成本投入,到蜂蛹收获的季节,只用按照节令分三次收获,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项好产业。去年,当地的农户将老杨培育的葫芦蜂种拿回家养殖后,每窝蜂都收获了20斤以上的蜂蛹,按照去年70元一斤的市场均价计算,一窝葫芦蜂就让农户增收1千多元。采访中,老杨一直在毫无保留的介绍他精心研究出来的养蜂经验。
【采访同期 转业军人 杨绍位
今年培育的蜂种是四种,一是葫芦蜂,现在它正从越冬以后从它的蜂巢往外飞,王子很健康,练飞一至二天就很健康了。翅膀硬了以后,就可以把它放到蜂巢箱里面。另外一种是七里蜂,还有土蜂,还有黄腰蜂。现在我们就来放上两窝葫芦蜂,那么跟我来,进棚子。】
老杨现在介绍起他的蜂种可谓是滔滔不绝,五年的精心研究,让他收获了成功,现在的养蜂基地已经步入正轨。而在创业初期,他也曾经历经失败和血本无归。凭着骨子里那种艰苦奋斗、不言放弃的军人本色,老杨硬是把蜂种培育的技术难关攻克下来。
老杨的妻子是一位城市姑娘,从没在农村生活的她,默默的支持着老杨,还特别用心的拍下了老杨“开生荒式”的创业过程。
【采访同期 老杨的妻子 张丽仙
当时没有水,没有电,非常艰苦,就住窝铺。肯定不习惯,开始连烧火做饭都不习惯,都是现来学的。开始抱怨还是有,但是随着对他的理解,毕竟这么多年(夫妻),还是要支持。他的30多万的自主择业金,两年之内,(用来)蜂箱改造,蜂种引进等等,两年之内30万就不见了。我有意见也曾经争吵过,但他一直在坚持那么多年,现在也扑下身子来做,一定要做好。我觉得他做这项(事业)也不容易,有这种恒心,我就支持把它做好。为了他自己的一个信仰,加上他的思想比较好,要为家乡,毕竟是农村,为周边的农户、村民发家致富。这个想法比较好,要支持,做妻子的一定要支持,不支持也不成为一个家庭。】
如今老杨的养蜂基地已经干出了名堂,很多外地的养殖户也慕名而来,春节前,河口的一家养殖厂就来购买了一千多只蜂王。而来学技术的人也是踏破了门槛,老杨毫无保留的教技术、谈经验,老杨讲的精彩,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,经常是通宵达旦的讲授。再过一个月,到了清明节令,蜂箱的蜂王就会筑好小巢穴了,到时就可以开始移出蜂箱养殖了,老杨也希望这项养殖产业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,成为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好途径。

嘟嘟的妈咪

帖子数 : 298
注册日期 : 14-07-18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